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三版:专版
2017年09月08日

秋收起义精神永放光芒

90年前,湘赣边秋收起义在修水打响第一枪,在修水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开创了我党我军历史上“三个第一”。时光易逝,精神永存。90年来,当年革命青年举枪赴国难,其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革命传统、顽强的战斗作风,凝结成修水宝贵的精神财富;岁月葳蕤,唯有那回荡在悲壮历史中的坚定信仰与精神力量永恒不灭,优秀红色基因根植于87万修水人民的浓浓血脉! 

 

父辈故事

硫酸点脸:只为济世经邦

 

我叫余正,今年65岁,父亲余翰在家排行第五,伯父余经邦排行第三。那时候,父亲五兄弟都参加了革命。除父亲外,几位伯父都牺牲了。牺牲时年纪最大的不超过30岁,且都未成家。我一出生,父亲就把我过继到伯父余经邦名下,其他三个兄弟也分别过继给了几位伯父,“不能让烈士后继无人呐!”这是父亲秉持的信念。

继父余经邦牺牲时,年仅23岁。17岁那年,他考入江西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接受了进步思想教育,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军北伐,在北伐军第六军九师政治部任职,中尉军衔。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继父秘密潜回修水,联络西乡、仁乡等农会,组成一支数千人的农民自卫军,并担任修水农民自卫军党代表。他们积极斗争,攻打土豪劣绅。不久,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修水,在起义部队的帮助下,二打全丰曹姓大地主封建堡垒成功。秋收起义前夕,继父与自卫军大队长丁长盛率领修水农民自卫军200多人参加秋收起义,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后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1928年初,为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党组织派遣继父再次回家乡从事农民运动工作,开展武装斗争。不久,继父组织了“杨祠暴动”,但遭到反动土豪的顽固抵抗,并扬言要活捉继父。继父没有丝毫畏惧,乔装打扮继续跟敌人斗争。1929年,上级指示继父潜入湖南湘阴、岳阳一带打入白军内部从事策反工作。为完成党的任务,继父决心毁容。对着镜子,他强忍着身体上的剧痛,将浓硫酸点在脸上,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麻脸的人,顺利打入敌军内部,数次发动士兵投诚红军。1929年秋,继父身份暴露,不幸被捕牺牲。

听父亲讲过,那个年代,继父他们睡觉都是以天为被,地为床,常常半夜还在睡梦中就被叫醒转移。吃的就更少了,能有烂红薯吃都是幸事,啃草根、咽观音土充饥是常事。因为没有盐吃,很多红军战士的脚出现浮肿,为了获取盐,只能把老墙上刮下来的硝或是放尿桶角落那块土挖出来煎盐……我常常跟后辈们讲,我们生在了一个好时代,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继父他们那代人用生命换来的,要倍加珍惜,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常怀感恩之心,把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     

   (余经邦养子口述   记者 张婕 实习记者 钟贺燕 整理)

 

井冈山上的“竹钉阵”

 

我叫余南平,出生于1959年,全丰镇上源人。我没有见过曾祖父余昌道,他的英雄事迹被老一辈人口口相传,村里人耳熟能详。

曾祖父最开始以打砻为生,后因连年饥荒百姓无谷砻米,只得到地主家做长工。他不堪忍受地主的压迫与剥削,1927年加入农会,当上农民自卫队队员。1927年8月下旬,当时黄龙山下的仁、西两乡数千农民配合秋收起义部队攻破曹家封建堡垒后,他毅然跟着队长丁长盛参加工农革命军。9月9日,部队在修水县城起义时,团首长把押送曹家土豪的任务交给曾祖父等人。经过18天的行程到达莲花县城,圆满完成押解任务。随后,曾祖父随部队上井冈山,1927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5月红四军成立时,曾祖父被编在三十一团一营三连。因其作战勇敢,工作认真,深受营长陈毅安喜爱。同年8月下旬,敌军进攻井冈山,做过砻匠的曾祖父看到敌强我弱的情况,他根据打砻时炒黄砻齿的做法向陈营长建议:将削好的竹钉用铁锅烧红沙子炒成黄色,使竹钉变得坚硬、锋利,能大大增强杀伤力。陈营长立即采纳他的建议,并让各连按此制成竹钉安埋在敌人进攻的山路上,布下“竹钉阵”。8月30日,敌人两个团的兵力从哨口攻了上来。当进入第一道“竹钉阵”时,我军立即从山上向敌人放滚木、抛石,并用严密的火力向敌人扫射。敌人乱作一团,朝山边小路逃跑,正好踩在那一排排尖锐的竹钉上。我军吹起冲锋号向敌反攻,敌死伤惨重而逃窜,我军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但冲在前面的曾祖父却不幸中弹牺牲。

他的英雄事迹一直激励影响着我和我的孩子们。革命精神一直传承于我的家族,我也希望能影响到更多的人,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红军烈士余昌道之曾孙口述  记者 胡梦新 实习记者 夏丽萍 整理)

还原当年军旗设计场景

秋收起义誓师大会遗址——散原中学紫花墩操场

 

红色历史

 

“三个第一”铸辉煌 

本报记者 朱修林

九十年前,一场波澜壮阔的秋收暴动在湘赣边爆发。地处湘鄂赣边界的修水县,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和率先爆发地,是秋收起义主要军事力量的集结地和出发地,在我党史、军史上创立了“三个第一”的永恒丰碑——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秋收起义全面爆发后,时任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心情格外高兴,即兴而作写下这首著名《西江月·秋收起义》,描绘了秋收起义全面爆发时的历史背景和壮丽场面。“修铜一带不停留”,这里的“修”,就是指修水,足见修水在秋收起义中的历史地位。修水在秋收起义中创造了我党我军历史上的“三个第一”:即组建了我党第一支工农革命军队;诞生了我党我军第一面军旗;打响了秋收起义第一枪。

 

组建我党的第一支工农革命军队

 

由共产党员卢德铭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未能赶上南昌起义,于1927年8月12日,辗转来到革命基础较好,位于湘鄂赣边的修水进行整训,厉兵秣马。修水是国民党统治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是湘鄂赣革命运动最早兴起的县,著名的“修水四月起义”影响极为深远,播下了红色革命的火种。

警卫团抓住有利时机扩充兵力,在修水县城和渣津等地设立招兵站,招募青年入伍。在修水党组织积极动员下,除了西乡共产党员余经邦、丁常胜带领100余农民参军外,县城和其他各镇赶来入伍的工农群众多达200余人。

根据中共中央和江西省委的指示精神,8月下旬,卢德铭警卫团、平江工农义勇队和驻在铜鼓的苏先骏率领的浏阳工农义勇队等3支主要部队,在修水县属的修铜两县交界处的山口镇,召开了建军编师大会,史称“山口会议”,正式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对外称为“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成立了由师团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师委会。余洒度任师长,余贲民任副师长,钟文璋任师参谋长兼第一团团长,苏先骏任第三团团长。师部、第一团团部分别驻在修水县城的县商会和凤山献书院,第三团驻在铜鼓县城。工农革命军完全是属于共产党领导的劳苦大众自己的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位于修水县义宁镇凤凰山路136号,是重要的历史遗迹。旧址于1986年6月被县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革命理想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第一面军旗

 

秋收起义部队在第一次拥有自己番号的同时,也拥有了自己的军旗,这是人民军队历史上的第一面军旗。

秋收起义前,毛泽东同志在报送中央的报告中坚决主张:“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诞生在修水的这面军旗,成为我党公开打出的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第一面旗帜,成为我军的第一面军旗。

1927年9月初,师部把设计军旗的任务交给师部参谋何长工、参谋处处长陈树华和副官杨立三。何长工同志根据他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见过的苏联红军军旗的旗样,提出了设计草案,经过陈树华、杨立三的反复修改,最终设计出了军旗的样式,并报告师部获得一致通过。军旗的红色旗幅象征革命,旗幅中央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星内的镰刀斧头代表工农,军旗白色涵管上标明军队番号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的整体含义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军队。

军旗设计好以后,修水党组织协助部队,聘请县城部分裁缝连夜赶制军旗。县城内的几十名裁缝师傅主动请缨,义务承担军旗的缝制任务,布店的老板无偿献出红布料,经过群众几天几夜的紧张赶制,100面崭新的军旗缝制完成,同时还缝制了1000多条红领巾、红袖章,以备起义时用。

在1988年1月10日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何长工生平》的纪念文章。该文指出:“他参加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并由他设计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

 

打响秋收起义第一枪宣告起义正式爆发

 

9月9日凌晨,部队在修水县城的紫花墩隆重举行秋收起义誓师大会,战士们系上红领巾,第一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军旗,打响了秋收起义的第一枪,秋收起义正式爆发。

接着,起义部队沿修河岸边山路由东往西朝湖南平江方向进发。当天下午,原警卫团团长卢德铭同志从武汉几经艰难曲折,终于在西港镇修口村追赶上起义部队,并在修口村斑鸠林就任秋收起义总指挥。傍晚,起义部队到达渣津镇,军民一起联欢,提前庆祝中秋佳节。晚上,卢德铭总指挥召集师委会、修水党组织负责人,在渣津镇老街的万寿宫召开总指挥部会议,研究、部署进攻平江等工作。正值中秋节的10日上午,部队在渣津镇万寿宫北部河滩举行声势浩大的军民动员大会,在福星桥头镇压了几个反动恶霸,然后向大桥、平江县城方向进发,先后取得了攻打朱溪厂、龙门厂的胜利。在平江县金坪失利后,卢德铭同志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率领部队辗转到达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与一师三团、二团会师,从此踏上了开创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征程。

1962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布展和编制《全国各地工农武装起义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形势图(1927年—1934年)》时,经原师部特务连党代表、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元帅请示中央同意,把标识秋收起义率先爆发地的大红旗标明在地图中的修水县。据资料记载,周恩来同志曾审阅该馆布展方案达40多次,最后报告毛泽东同志予以审定。


9月3日,我县组织役前新兵和红色文化爱好者重走秋收起义路。 (记者 王江明 摄)

 

红色遗存

秋收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渣津万寿宫

秋收起义部队山口驻地旧址

建军编师遗址纪念碑

 

红色寻踪

 

余贲民的望远镜

 

四十年前,我县筹备建设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四处征集文物,当年在我县参加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副师长余贲民的子女将其收藏的铜质望远镜,捐献给纪念馆珍藏。望远镜长10厘米,宽10厘米,高10厘米,大口径4厘米,小口径2.5厘米,重300克,由双铜管组成,每铜管有大铜管套小铜管。圆口,分大小孔,孔中有四块大小规格相等的凹凸镜片,两块大镜片直径为4厘米,小镜片直径为1.5厘米,中间有一铁轴连接两铜管,并有一调节远近距离及清晰度的螺旋装置。1927年5月,秋收起义爆发前夕,余贲民攻打夏斗寅部队时所缴获,1994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1933年4月9日,余贲民因伤势恶化,在江西省万载县小源红军医院逝世,时年45岁,牺牲后,其遗体及其随身佩戴的望远镜也一同被战友们葬在当地。1952年3月,余贲民子女余渐仁、余若仙、余絮咏将其遗骨移葬老家湖南平江时发现墓内望远镜,后该望远镜由余若仙等珍藏。1976年,余贲民子女将该文物捐给纪念馆珍藏。

 

朱菊英的七枚铜元

 

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付给裁缝朱菊英七枚铜元作为制作军旗的劳动报酬。该文物一套七枚,为铜质,直径3.1厘米,厚0.1厘米,重9克,是秋收起义前夕,部队请县城裁缝朱菊英制作军旗时所付的劳动报酬。铜钱为圆形、铜质,正面正上方铸有“湖南省造”,下方铸有“当制二十文”字样,内圆中央铸有两面交叉着的旗,左边旗为“青天白日旗”,右边为“湖南省徽旗”,反面外圈上方书有“THE REPUBLIC OF CHINA”(中华共和国)英文字母,外圈下方书有“TWENTY CASH”(二十文钱)的英文字母。内圈中央铸有麦穗图案。1977年,朱菊英后代将铜元捐给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该文物从史料意义上说明了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的制作过程,以及建军时人民军队和百姓的血肉深情,相当珍贵。2003年11月6日,经江西省文物鉴定组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朱再卿的丝茅剑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上衫乡下衫村农民朱再卿佩戴传家宝——丝茅剑参加当地农民暴动,响应秋收起义。说丝茅剑是红色传家宝,是因为历经两次暴动,有着非常特别的历史意义。

1855年(咸丰5年)10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数万由湖北通城进入我县,与清兵刘开泰激战于小斗岭,并击毙刘开泰父子,此剑为参加此次战斗的上衫乡农民朱为上所佩。1919年9月,朱为上临终前将此剑交给其孙朱佑卿。1927年朱佑卿佩戴此剑参加下衫农民暴动。1935年7月朱佑卿被白军杀害在下衫村大桥头,此剑一直由其哥哥朱再卿收藏,1977年捐给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珍藏。

丝茅剑钢口铁身,剑长98厘米,单刃口,刃长79厘米,刃宽3.5厘米,刃后部有一灌通血槽,手柄长19厘米,其中后座为一六角形铁帽,径3.5厘米,木质握手长15厘米,为扁圆状,前卡口为银锭形,长5.4厘米,宽9厘米,剑重1100克。剑身通体浮雕,缠枝花果。1994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对于研究太平天国历史及秋收起义时修水农民运动有重大价值。

(记者 丁斌祥  实习记者 夏丽萍 整理)

 

红色咏怀

 

油画   秋收暴动 作者  冷述修

 

秋收起义感赋

 

七  律

 

卢曙光

馆堂庄穆谒前贤,耳畔犹闻号角传。

奋起农奴摧旧垒,武装义勇建新编。

红旗首展修江畔,青史长留热血篇。

先烈有灵当笑慰,百年筑梦志弥坚。

 

朱贵平

霹雳声中号角传,秋收暴动震云天。

军旗首展修城沸,星火燎原井冈燃。

十万忠魂埋沃土,八方黎庶拥良田。

祗今重诵西江月,遥望苍穹北斗悬。

 

菩萨蛮

朱仰池

秋收时节风雷激,赣湘义勇揭竿起。壮志拯神州,铁血赴同仇。 从此星星火,燃遍全中国。转瞬九十年,日月换新天。

 

满江红

张玉清

湘赣边陲,彤云骤,秋收时节。环四野,疮痍满目,虎狼茹血。贪腐无穷闻鬼器,生黎有苦凭谁说。问苍天,何日动风雷,摧昏阙!  旌旗举,长戈揭;工农奋,狂飙烈。上井冈播火,漫天红彻。九十春秋天地换,百年梦想心潮热。展鸿献,装点好山河,齐欢悦!

 

西江月

胡小敏

铁斧银镰淬火,秋风白露打场。一年收获万家忙。不够官仓储放。  将相本来无种,工农自要图强。军旗漫卷会潇湘。誓改山河模样。

 

 

清平乐

晏巍青

揭竿披锐,板荡山河沸。洒血抛颅前后继,振臂高呼起义。

出生入死从来,魂牵共产花开。漫卷燎原烈火,气吞万里云阶。

 

西江月·井冈山 作者  晏北生

 

红色情怀

 

传承红色基因  建设美丽修水 

韩元方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1927年9月9日,凤凰山下,紫花墩前,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和一团在这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发动了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出发,转战长沙、醴陵、浏阳、平江等地,10月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必须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奋斗本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我们隆重纪念秋收起义90周年,是为了弘扬秋收起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美丽修水,同步实现小康。

历史不会忘记,在革命斗争历程中,有10万余修水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在册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10342名,涌现了余经邦等一批革命英雄,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修水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修水革命烈士纪念馆,上衫宫选屋,山口会议旧址,渣津革命烈士陵园,东港乡台庄中共湘鄂赣边特委旧址……就是最好的见证,也激励着一代代修水儿女。

 建国以来,修水人民继续发扬秋收起义精神,并且不断丰富其内涵,培育了“团结苦干、务实创新、奋发进取、乘势快上”的修水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修水人民激发了无限的力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如今工业园区拓展到10.67平方公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5.4亿元,综合实力排名全省第30位;城市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形成“一心、两河、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常住人口增至23万;形成了桑茶林畜菊五大支柱产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升,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一批批深山移民走出大山……

 当下,脱贫攻坚和新工业十年行动正如火如荼开展,必须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凝聚精神力量,鼓舞士气,去胜利完成一个个工作目标,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要坚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重温红色经典、继承红色传统,以学促做、学做合一,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要坚持把弘扬秋收起义精神作为党性锻炼的压舱之宝,引导干部群众向抗洪英雄匡美建、邓旭、程扶摇学习,学习他们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舍小家为大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学习他们在危急时刻和生死关头,毫不退缩、勇往直前,敢于担当、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成为广大群众的思想之魂、精神之魂。要坚持把开展红色主题实践活动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让红色基因转化为全体公民的价值选择,凝聚起向上向善、奋发有为的正能量。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